白苣
白苣簡介
白苣介紹
白苣
形態(tài)特征
萵苣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莖粗,厚肉質(zhì)?;~叢生,向上漸小,長圓狀倒卵形,長10-30cm,全緣或卷曲皺波狀;莖生葉互生,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,基部心形,抱莖。頭狀花序有15個小花,多數(shù)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;舌狀花黃色。瘦果狹或長橢圓狀倒卵形,灰色、肉紅色或褐色,微壓扁,每面有縱肋7-8條,上部有開展柔毛,喙細長,淡白色或褐紅色,與果身等長或稍長,冠毛白色?;ü?-7月。
分布范圍
白苣原產(chǎn)歐洲地中海沿岸,由野生種馴化而來。古希臘人、羅馬人最早食用。白苣傳入我國的歷史較悠久,東南沿海,特別是大城市近郊、兩廣地區(qū)栽培較多,特別是臺灣種植尤為普遍。
栽培技術(shù)
萵苣生長期較短,一般春秋兩季都可栽培。在長江中下游以栽培春萵筍為主。
春萵筍是在年秋、冬播種,第二年春季收獲,如本地區(qū)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(秋分至寒露)播種育苗,1l--12月定植,次年4—5月采收。
但不宜播種過早,以免在嚴冬前形成嫩莖,越冬時遭受凍害;過遲播種則植株形成肥大的莖部時正值高溫季節(jié),會影響產(chǎn)量和品質(zhì)。
播種育苗主要栽培莖用萵苣(即萵筍),并以春季栽培為主,因此,都行育苗首移栽。苗床應(yīng)選擇疏樺肥活、排水良好的土地,播種前翻土曬白,施用少量腐熟堆肥或人糞尿,每畝15—20擔,然后耙平。萵苣種子細小,苗床整地要細,土面應(yīng)細碎平整。
春萵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時天氣已冷涼,土壤溫度適宜,種子發(fā)芽容易,不需低溫處理。一般采用撒播,每分地苗床用種子1—2兩,可供定植一畝大田。播種要均勻,然后澆蓋子糞,出苗前保持床土濕潤。播種后7—10天出苗,齊苗后澆糞水二、三次,每次澆水量要充足。冬季天冷,生長緩慢,澆水、施肥可減少,霜凍前要注意防止凍害。年內(nèi)少施肥。齊苗后一周,間苗一次,株間距璃0.5—1寸。
整地施足基肥:萵筍為耐肥蔬菜,應(yīng)選擇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栽培。一般土地需耕翻二次,深6—7寸,整平耙細后作高畦,每畝施人糞尿40擔或腐熟雜肥、豬糞30—40擔作基肥。秋萵筍在高溫季節(jié)栽培,要選擇質(zhì)地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地。
定植:春萵筍的苗齡期40—50天,具有4—5片真葉時為定植的適期。過早定植作不便,且易埋沒菜心影響生長;過遲定植,幼苗大成話比較困難,一般在苗床中先選取大的幼苗,分次定植。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的應(yīng)在11月中、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。定植密度因品種而不同。早熟品種,適于密植,株行距為5—6寸見方;晚熟品種為8—10寸見方。
主要價值
白苣的主要食用方法是生食,為西餐蔬菜色拉的當家菜。洗凈的白苣葉片置于冷盤里,再配以色彩鮮艷的其他蔬菜或肉類、海鮮,即是一盤色、香、味俱佳的色拉。用葉片包裹牛排、豬排或豬油炒飯,也是一種廣為應(yīng)用的食用法。另外,肉、家禽等葷性濃湯里,待上餐桌前放入白苣,沸滾后迅即出鍋,也不失為上等湯菜??傊总挠懈鞣N各樣的食用法,盡可按照自己的口味烹調(diào)。食物相克:山藥與甘遂不要一同食用。也不可與堿性藥物同服。
生長習性
較晚熟,苗期耐熱,可作秋季或越冬栽培。為早熟種,耐寒,抗病性中等。肉質(zhì)密,品質(zhì)中等。
功效作用
白苣的功效與作用是清熱解毒。白苣一種食用價值比較高的蔬菜,其中含有的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比較豐富,另外也有較高的藥用價值,有解酒毒以及補筋骨的作用,并且還能夠起到清熱解毒以及生津解渴的效果,通常對于熱毒以及瘡腫,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,但由于白苣性寒,因此對于脾胃虛寒的人群要避免服用過多。
營養(yǎng)成分
白苣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、B2、B6、C以及葉酸等多種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可以促進新陳代謝,增強體力和免疫力,同時還能調(diào)節(jié)內(nèi)分泌,具有一定的補腎壯陽作用。白苣中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鐵元素,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提高機體對氧氣的利用率,預(yù)防貧血等疾病。
病蟲防治
一、萵筍菌核病
此病是萵筍的主要病害之一,特別是在長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發(fā)生較重,經(jīng)常造成植株或葉片枯死和腐爛。此病還可以危害甘藍、蘿卜、白菜、菠菜、番茄等蔬菜。
1、癥狀
此病從苗期至成株期均發(fā)生,萵筍受害近地面的莖部初呈水漬狀,迅速向莖上部和根擴散,致使組織軟腐,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,后變成黑色菌核。菌核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成為主要侵染來源。一般氣溫為20℃,相對濕度80%以上,有利于病害發(fā)生。
2、農(nóng)業(yè)防治
翻耕土地,收獲后,要深翻,使菌核埋在土層深處(6厘米以下)。增加中耕次數(shù),必要時可與禾本科作物實行輪作。
3、藥劑防治
苗床要用新土,并在播種前3周,每平方米用25—30毫升甲醛加水2—4升處理土壤,之后用塑料薄膜蓋4-5天通氣2周后播種,田間要及時清除病殘體。在發(fā)病初期,用40%菌核凈、40%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或用50%多菌靈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500倍液噴霧。也可用70%五氯硝基苯粉劑每畝0.25千克,拌細土15千克,均勻撒于行間。
二、萵筍霜霉病
此病在南方多雨潮濕地方發(fā)病重。
1、癥狀
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,植株的下部或外部葉片先產(chǎn)生淡黃綠色病斑,有時病斑受葉脈限制多角形,以后病斑變褐干枯。發(fā)病重時,葉片上病斑相互連結(jié),使葉片早枯。在葉片背面病斑上密生白色霉狀物,即病菌的孢子囊梗。此病以菌絲或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,成為主要病菌來源。在氣溫15—17℃連續(xù)陰雨,病害流行。
2、防治方法
發(fā)病初期,就應(yīng)該趕緊噴藥,噴藥時必須認真仔細,全面噴到,特別是老葉背面,農(nóng)友們經(jīng)常會忘記。常用藥劑為40%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,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65%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任選一種即可。切記一定要及時。
三、萵筍灰霉病
1、癥狀
灰霉病主要為害萵苣的莖基部,發(fā)病初期,莖基部呈水漬狀病斑,擴展后莖基部腐爛,上面產(chǎn)生灰褐色霉狀物。天氣干燥的條件下,病株干枯死亡。此病以菌核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,成為主要侵染源。
2、防治方法
加強栽培管理,保護地要加強通風,露地要及時排積水。合理密植,及時打掉老葉和清除病殘株。收獲后要深翻土壤,以減少菌源。在發(fā)病初期,可用50%速克靈、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50%多菌靈或托布津500倍液,隔7—10天澆1次,連噴2—3次。